在高考语文试卷中,文言文阅读部分一直是考察学生古文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,实词的理解和运用尤为关键,因为它们是构成文言文句子意义的基础,在众多实词中,“使”字因其多义性和灵活性,成为了高考文言文中的一个难点,本文将对“使”字的多种用法进行深度解析,并探讨其在高考中的应用。
“使”字的基本含义
“使”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:
1、命令、派遣:在古代,“使”字常常用来表示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或者派遣。《左传·宣公十一年》中的“使子反伐宋”,意为命令子反去攻打宋国。
2、出使、使者:在古代,“使”字也用来指代出使的人,即使者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中的“秦王使使者来”,意为秦王派遣使者前来。
3、让、使得:在某些语境下,“使”字可以表示“让”或“使得”的意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的“使项羽得志”,意为让项羽实现了他的志向。
4、假使、在表示假设的语境中,“使”字可以表示“假使”或“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中的“使天下无有孤”,意为如果天下没有我。
“使”字的高考应用
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,“使”字的考察形式多样,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考察方式:
1、直接翻译: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,准确翻译“使”字的含义,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管家婆免费版资料大全中的“使子反伐宋”,考生需要翻译为“命令子反去攻打宋国”。
2、语境理解:在某些情况下,“使”字的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,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的“使项羽得志”,考生需要结合项羽的生平事迹,理解“使”字在这里表示“让”。
3、词义辨析:在一些题目中,考生需要区分“使”字的不同含义,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的“秦王使使者来”,考生需要辨析“使”在这里表示“派遣”而非“命令”。
4、句子理解:在理解句子时,“使”字的含义对于把握句子的整体意义至关重要,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的“使天下无有孤”,考生需要理解“使”在这里表示“,从而把握句子的假设语气。
“使”字的深入分析
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“使”字,我们需要对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用法进行深入分析:
1、命令、派遣:在表示命令或派遣时,“使”字通常与动词连用,构成“使+动词”的结构。“使子反伐宋”中的“使”就是命令子反去攻打宋国。
2、出使、使者:在表示出使或使者时,“使”字通常与名词连用,构成“使+名词”的结构。“秦王使使者来”中的“使”就是指秦王派遣的使者。
3、让、使得:在表示让或使得时,“使”字通常与动词或形容词连用,构成“使+动词/形容词”的结构。“使项羽得志”中的“使”就是让项羽实现了他的志向。
4、假使、在表示假设时,“使”字通常与动词或形容词连用,构成“使+动词/形容词”的结构。“使天下无有孤”中的“使”就是如果天下没有我。
“使”字的高考备考策略
1、积累词汇:考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“使”字的不同用法和含义,以便在高考中迅速识别和理解。
2、理解语境:考生需要培养对文言文语境的敏感性,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来推断“使”字的具体含义。
3、练习翻译:考生可以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来提高对“使”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,尤其是要注意“使”字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。
4、分析句子:考生需要学会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,尤其是“使”字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,以便更好地把握句子的整体意义。
“使”字作为高考文言文中的一个高频实词,其含义丰富且多变,对考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,通过本文的深度解析,我们不仅了解了“使”字的基本含义和高考应用,还探讨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用法和备考策略,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考生在高考中更好地应对“使”字的考察,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得分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